镁频道 | 镁矿石 | 镁原料 | 镁制品 | 镁化工 | 镁合金 | 镁建材 上游 | 原辅料 | 燃料 | 设备 | 设备配件 | 窑炉工程 下游 | 钢铁 | 有色 | 水泥 | 玻璃 | 航空航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镁频道 > 国内资讯 > 综合
产业互联网有机会,供应链金融才有大发展
发布时间:2019-09-03 浏览量:948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运用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通过交易换取价值回报。

社会化分工协作,并服务于商品价值交换与贸易,形成了供应链体系。

因此,从宏观和产业的角度观察,终端商品在对应供应链中的产出过程,更像是一个由价值流增值,及通过交易分配利润驱动的业务流过程。

而在该业务流的上下游中涉及的各企业主体之间,则是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发生联系的。

地理、时间、操作、天气等客观因素,及一些其他主观因素,都会导致供应链环节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无法匹配一致,放大了一段环节的风险,降低了一段环节的效率。

因此,这种商业流转环节中,业务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脱节,也给行业带来了很多机遇,而供应链金融就是其中之一。

单纯从资金和信贷投放方的角度思考,行业内的一类共识是,供应链金融是指资金方根据特定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主导企业信用水平,以贸易行为所产生的未来确定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操作进行的融资业务。

简单来说,就是资金流的脱节与不匹配,导致环节中一批企业有资金压力和风险。

这个时候,如果有匹配规模的资金,能够投放在供应链资金流断层环节,舒缓这些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并依靠未来到位的贸易资金流进行封闭自偿,可以称为供应链金融。

深圳发展银行(平安银行)是国内规模化发展供应链金融与贸易融资业务的先行者。06年开始,从“1+N-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开始,相关的营销理念和设计技巧深入人心。

供应链金融诞生虽早,但一直受限于操作成本、科技水平、政策条件、批量落地等因素限制,推广运作阻力较大,赠策层面也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而得益于近年来各项新兴科技的崛起,包括信息与数字化的帮助,以及大数据、区块链的落地,从2015年开始,国内才掀起行业热潮,供应链金融才在近几年快速发展。

但是数年时间过去了,有了信息化的助力,业务虽然看似搞得如火如荼,但这个行业依然案例多、模式多,一旦涉及到批量落地和标准化推广方面,大部分仍然雷声大雨点小。

此时,心理不禁画上了疑问:“这些年,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究竟遇到什么瓶颈了?”

先简单说说金融的故事。

货币是金融的基础,可以理解为,这是财产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因此他可以充当商品和价值交换的媒介,可以用与贮存价值。

因此,可以抽象理解为,货币也是一种特殊功能的“通用标准化商品”,而金融就是经营这种特殊商品流通的活动。

而这种特殊商品的标准化,是由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币系统确立的。

在这套体系中,由该地区国家银行(央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就是我们通识的货币。

法币体系中,基础的货币,通过货币发行的方式产生于央行并投放进市场,而央行的的直接后台是谁,不言而喻了。

基础货币的本质,就是央行代表他的后台发行的债务凭证,由央行资产负债表另一端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价值增加,为了与增加匹配,需要合理新增货币投放,来满足社会对货币的增量需求,这是一种能力和愿望的统一。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中的公众和企业,对货币的持有和需求,受制于风险、认知及各种客观因素左右,会有潜在流动的驱动需求。

比如有人想安稳出借理财换取平稳收益,有人想举债投资换取未来更高收益,而利息,就是对债权人在一段确定的时间内不使用这些货币的一种报酬。

因此,利率就是持有货币的代价,存款是暂时失去货币持有权利的报酬,所以说货币的价格就是利率。

完全市场中,货币的供给需求,决定了利率的市场价格,经营资金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机构主体,就是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吸收存款并投放贷款,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改变了流动货币的使用权和流向。

看起来,货币资金的流通,和商品供应链的流通确实很象,当然,经营这个生意的主体,还有其他的非银金融机构,以及在银行及机构间流通的渠道。

商业银行还有一项的职能,叫货币创造。

商业银行从公众或企业手中吸收富裕货币,形成存款后并同步经营贷款业务,贷款被支付使用,又会以存款形式回流进银行。

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派生出货币的,本质是凭借银行信用通过资产扩张方式,创造出了新的社会货币供给,叫做派生货币。

当然,现实的情况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需要向央行存缴一定比例(货币乘数)的准备金,来限制信贷投放和货币创造的无限扩张。

研究产业供应链,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资源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从企业间供应链进化升级,到产业供应链的成型,整个历程亦是一项长期、复杂且不断演化的系统工程。

而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成型,则是合作关联方在博弈和共赢的制衡下,演化交替形成的。

当然,无论是增长、衰退,还是周期轮动,因货币政策、投资趋势、科技创新、人为因素、自然环境等影响,产业供应链内外的演化发展也一定是动态的。

市场化的发展竞争趋势中,都有集中资源和形成托拉斯的苗头,演化竞争的结果是,大部分行业供应链中,基本都有核心企业的出现。

而行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或者想成为核心的企业,为了保持或增加自身及关联上下游整体竞争性和健康度,会一直进行供应链的动态系统优化。

半成品是自制还是外包?物流中心建在哪里?库存应该设置多少天?渠道价格定多少合适?选择哪家供应商来供货?需要储备多少产能来应对销售高峰?调整采购频率和采购周期会对成本和交付有多大影响?今年采取哪种渠道代理模式?哪个问题是应该被优先解决的?

因此,供应链优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决策者不断权衡和决策的动态过程。

从理想化的角度,需要考虑网络结构、产能规划、仓储布局、滞销风险、资金匹配、生产成本等,整个过程是企业在寻求资产效率及生产要素配置最优解的过程。

当然,对资金可得性和成本的控制,是一个企业核心的能力之一。

另外,任何管理和变化都是有成本和风险的,企业在决策的过程中,也需要同步考虑并评估其他的因素。

市场化的企业是通过配置最优化来实现价值最大,而是很多兼具社会及行政背景的企业,除了追求市场效率,还要很多限制性的因素。

如此多的决策,有些决策还彼此关联,具有相当高的复杂性,人脑和决策者往往很难完全驾驭。

何况现在外围市场的变化速度是如此之快,对供应链策略敏捷性的要求会更快,推动者还要考虑是否能落地,并保证落地过程不偏离既定目标。

而数字化的建模与解决方案,辅助咨询项目和专业外脑,是常见的规划与决策辅助手段,辅助可视化、可感知、可调节的能力的建立,可以大大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总体能力。(关于供应链管理的部分信息化工具,可以点击《谁才是最好的企业供应链管理软件?特点如何?》了解)

国外学者Michael Lamoureux曾经提出过,供应链金融是在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生态供应链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

如果仔细品读这句话,似乎和我们开始提到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有些冲突。

国内普适的理解是,借助贸易环节主导企业信用水平,配合短期金融产品进行供应链环节封闭操作的融资业务,讲求的是借助核心企业传递的信用,进行信贷和资金的投放。

而Michael的理念是,供应链金融是由核心企业主导,重新优化供应链环节中,金融资源分配的一项活动及管理实现手段。

这种优化要通过对供应链内的信息流进行归集、整理及再利用,嵌入成本分析、运营管理和各类融资手段来实现。

央行代表的是国家和政府意志,因此,需要央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金融与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就是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信用条件的方针措施的总和。

除了基础职责,当今央行的首要目标,包括运用逆周期调节的货币政策工具,都是在保障宏观经济运行的平稳。

而依靠商业银行进行货币派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依靠信用扩张,实现债务规模抬升的过程。

任何经济模式,都是在波动中发展的,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循环总是主体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常常表现为债务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适配关系。

换句话说,央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动用政策工具,维持某国家或地区,债务规模结构及增长的可持续性。

就像上面提到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一种央行间接管控货币供应数量与信贷债务规模的货币政策操控手段。

而直接控制货币的市场价格(利率),作用效果最显著直接,但也是最猛烈的政策工具,相当于金融市场的“计划经济”。

利率管制由于人为压低了资金价格,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普遍偏低,因为给定价较低的国企、政信及地产都可以赚钱,又何必提升风险偏好贷给民企和中小呢?

利率管制的另一个结果,导致利差(利润率)被锁死,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等来说,降低风险偏好的同时,也更喜欢对接大体量金额的项目,在新增信贷资源的分配上,挤占了对中小民企业的供应。

这也是为何长久以来,中国中小和民营企业,在资金成本和可得性方面,几乎没什么优势的原因了。

而默认一部分影子银行和通道的存在,是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在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之前,他们承担了向部分中小及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市场功能。

另一方面,长期通过负债拉动和货币投放刺激下的经济驱动模式,在信贷资源分配结构不合理的背景下,出现了部分领域“流动性“的泛滥,俗称“资产荒”。

“资产荒”的本质不是拥有资金找不到资产,而是市场上资产端收益率在逐步下降,要远远快于负债端的成本率,从而能找到覆盖负债成本的资产难度愈加困难。

因此,“资产荒”其实就是市场适应低利率的一个过程,但是利率市场化这个通道还没完全打通。

这种情况下,依靠国企、政信及地产背后的国家信用,一切讲求安全优先,只要能吃到监管和政策软饭,做金融时候就不会感到心慌。

所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本质上是计划与市场的冲突,在这层隔阂没有打破之前,一些手段尝试其实在做“蜻蜓点水”。

客观因素及一些主观因素,都会导致供应链环节的业务流、物流和资金流无法匹配一致,表现形式就是“账期”、“预付款”和“存货积压”。

常见主观因素,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为了财报,占用了上下游资金,也有通过这种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管理管控,这些都是企业地位话语权和资源分配能力的体现。

而供应链环节上,是增强还是削弱关联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带头大哥”面对宏观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做出的供应链决策。所以也常常见到,某品牌商修改了年度经销商政策,导致区域经销商死一大片的事情发生。

所谓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是供应链的竞争,丰田依靠向自己的协作伙伴们持续输出能力,实现了供应链的“共赢”,战胜了北美各车厂。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丰田不进一步压榨供应商,不代表未来不会动手,而优化是一个中性词,优化的背后,往往是残酷的“被淘汰”和“踢出局”。

从这个角度上讲,其实核心企业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上下游其他企业的经营风险。

任何终端产品基本都是存在生命周期的,随着竞争的逐步充分,产品价格有降低趋势。

因此产业环节的企业,为了保证利润率,要么不断提升研发和经销实力推陈出新,要么提升整体效率降低成本。

从供应链的角度讲,降本无非利用话语权和竞争能力,压缩上下游利润,或者通过供应链协同的方式,降低总体供应链运营成本和抗风险能力。

前者简单,后者需要持续投入,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布局信息服务平台或者金融板块,其实就是在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运营效率。

投入需要铺人才,搭团地,做运营,搞技术,还需要信息化的手段来辅助。

精细化的管理是有成本的,投入带来的效果是有边际递减效应,甚至在有些场景和时间段内是入不敷出的,核心企业是无动力推进的。

传统供应链的人,跳不出既有框架进行思考;身为金融端的人,无法深度或者参与到行业和供应链中去。

面对一个行业供应链,优先思考的是这是不是一个好生意,在处于上升和下降周期内,核心企业的自身战略是不一样的,他与上下游处理关系的逻辑也会不同。

而在一个行业内从0开始做供应链金融,由于新的组织和人员介入,本质上是要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的,有增供应链整体运营成本的可能性。

如果这个时候介入,又不能整体降低供应链整体运营成本,这就意味着有人或者有组织要出局。而抢别人饭碗的生意,往往是最难推进的。

比如面对处于高速发展爬升期的产品产业链,其核心企业想通过输送自身信用给上下游,协助对方扩张,一起做大做强市场蛋糕,破解产能瓶颈。至于新增融资成本,则可以被未来可观收益或者核心企业补贴覆盖,或者通过开放数据并借助信息技术方式来提高融资效率。

但如果供应商和核心厂商关系紧张,供应链金融的强势介入,会不会成为新“接盘侠”?亦或者核心厂商本身就想踢这个供应商出局,接入供应链金融,只是给对方一个“被优化”过程的台阶下。

因此,供应链金融无法做雪中送炭的事,而应该做锦上添花,并且还要看这朵花添的是否恰到好处,否则就是多此一举。

做保理的,会经常纠结为何买方核心企业,在转让通知上不确认和盖章,如果想通并透过问题看到本质了,我觉得就不用再纠结这个现象了。

而供应链金融,并不能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只是一种供应链中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工具。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企业举债背后有什么意义?Ray Dalio 在他的新作《债务危机》中提到,为了争夺与其他竞争个体的时间,为了争夺与其他竞争个体的资源。

举债扩张,可以加速核心竞争力形成,纵然有失败风险,但是成功后会有超额收益。

如果把一个产业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信贷资源在产业内的投放,就是整体加杠杆的过程,至于谁能多拿,谁能少拿,则取决于自身的实力了。

金融是个极顺应经济周期及产业规律的行业,对参与者来说,金融只有做和不做的选择。

人们常常自嘲看天吃饭,在经济上行期,银行也是个甩手掌柜,给供应链平台批个敞口即可,而最后玩的是跑的快和有人兜底。所以钢贸危机后,我们看到很多保理商成为了债权的接盘侠。

而最大的危险,不是“风险”,而是来自“不确定性”。

从C端金融的视角看,大家都在开放市场中竞争,因此最终的客户目标,都是那些具备优质还款能力的人,因为最终风险都是都是通过收益覆盖的。

而这类人本身就是少数的,因此,所有的金融机构风控的本质,都是需要一种良好能力,把他们筛选出来。

大数据可以优化管理、提高风控效率、降低风控成本,但是无法决定风控质量,因为风控是个系统化的工程。

不同资金端面对同一风险等级的客户,它们的风控及理解也往往不是同一个水平,因为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自然会形成不同的风险定价,存在差异性。

这也有可能导致,原本就运营和管理能力偏弱的中小企业,被扒光看的一清二楚后,更没有资金方愿意接入了,融资会变得更加困难。

影响B端企业波动的因素有很多,从数据和样本筛选方面,本身就具备相当大的难度,而且企业是比人更复杂的个体意志的集合,最大的“风险”来自“不确定性”。

如果能通过现在大数据和实时运算技术,预测到供应链条上的企业会发生的演变,那最先得到应用的地方,一定是政府指导下的计划经济的部分回归,社会生产资料与要素的宏观分配,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精准决策,其次才能轮到供应链环节的金融服务。

因此,目前阶段,完全依附大数据风控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基本暂无可能。

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很多搭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质上是在帮助资金方筛选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潜在客户,并进行生意的匹配与在线操作。

看起来非常象C端业务的助贷机构,他的目的不是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融资并降低利率,而是识别出谁是金融机构心中的优质企业,然后进行营销。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操作成本比较高的模式,通过信息化的工具辅助,可以降低操作风险和管理成本,尤其是围绕央企、国企以及地产商的各种“链”平台。

通过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操作平台,承作供应链金融业务,降低了本身就高频分散的供应链资产整合的难度及操作成本,成为了这类企业新的融资渠道补充来源。还原实质,则并不能掩盖其“通道业务”的本质。

而“区块链”带来的追溯机制的提升,在降低操作风险和增加核心企业信用传统传导穿透方面的效果,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最新LPR是否带来利息或成本的某种具体变化,还是FTP机制主导的内部经营模式的变革完善,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过往漫长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要看到欧美日港台银行业曾经遭遇的“死伤无数”的故事。

一旦市场化的利率调节机制建立及刚性兑付被打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有可能会被打破。次级垃圾债和中小企业债,以及能承受高风险高收益的资金方的流贷,也很有可能会顺势接入,而他们的操作成本,是明显优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

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互联网要开始大步迈入“产业互联网”时代。

传统企业和行业产业,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优势,来提升内外效率和外部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通过市场手段,进行供需的匹配调节,而市场出清的过程往往过程残酷,或者会带来额外的浪费。

通过互联网接入和智能化手段,供应链条的需求和供给协同匹配,能否再上一个台阶,关联企业与整体运营服务能力能否带来整体飞跃,降低出清调节过程中的额外浪费,都是非常值得畅想的。

所以,是否可以这样定义产业互联网:这是借助互联网及最新信息技术,重新优化产业供应链环节,更合理进行资源分配的一项活动及管理实现手段。

产业互联网的推进,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从本质上来说,有点类似于借助新的工具重新“打土豪分田地”,势必对旧的利益格局带来冲击。

“隔行如隔山”,而从头到尾摸透并了解一个产业,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无论是原有核心企业主导,还是中小生态玩家形成利益联盟,亦或者新的背景人群,比如互联网创业者来切入主导,有时候也很难打动并获取其他上下游的配合。

当然,选择开始撬动的环节和方式,也会各有不同,有从对接终端用户需求开始的,有依靠技术能力开始的,也有依靠资金和资本的注入,在供应链环节分配并投放资金,或者通过收购控股的方式来玩的。

因此,这并不是一个能短期内快速见效的事情,就连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一开始做B2B平台一样,苦苦奋斗多年,也没有实现和后来ToC端一样疯狂增长的业绩成果。

产业链各个阶段的数据协同就至关重要,而产业链各个阶段的数据,目前也暂时无法同步。

这种企业间的数字“巴别塔”,背后是分歧和矛盾。

而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和数据同步改造,往往可以耗时半年之久,更何况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的产业链和企业间环节。

现实中,产业端比互联网更早进入存量市场,各行各业产能过剩现象,很早就已经发生。

如何在饱和的传统产业模式,及利益割据和数据分散的企业间,打开一条“光明之路”,实现产业、数据和价值链条的打通与重构,确实是一场硬仗。

如同围绕C端互联网崛起,会产生新的服务模式和关联行业,诞生类似“宝尊”之类的服务及代运营商外,产业互联网除了会诞生头部平台之外,是否也会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也带来了更多的遐想。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无外乎都是围绕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融资开展的,而在产业互联网中,金融服务介入的方式,则应该是系统体系化的产业链金融方式。

产业链金融,是用金融作为工具全面服务于产业的,比如产业前端的消费端,介入支付、结算、消费贷款、分期等服务。

而在产业链条的中后端,以产业投资的逻辑,配套债权融资服务,通过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其他债权融资的通道和产品,向各产业环节进行分配和输血。

从宏观的视角,专业性的行业保险服务,也能够解决产业风险对冲的问题,而产业上游基础工业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采购,又可以与期货市场对接。

同时,由于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新的企业成长壮大,也要根据产业战略和外围环境变化,为企业提供包括投资并购、上市辅导、标准结构化融资的服务。

甚至在产业的内部,还需要通过VC、PE接入,或者投贷联动的模式,来支持产业生态内的创业企业,帮助他们和产业链一起和谐高速成长。

而这些服务,都需要在金融领域足够专业,并且有全面和深度布局的强大金融服务方介入,搭建多元化的募资体系,接入开放式的服务对象。

在产业互联网环节中,通过产业金融的模式,服务大中小企业,已经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视角了。

这是一种产融的深度结合。

电商系一直是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一股强势力量,头部的电商平台,比如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已经形成流量和入口优势,无论是巩固自身地位,还是为了继续向上冲击,为了增加生态粘性并,战略上一定会更进一步加强产业金融的服务力度,用体系化的产业链金模式,替代过去的供应链金融。

而以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设备为代表的新智造,也是借助互联网和平台能力,打造闭环生态,金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米的模式最为经典,通过投贷配合的模式,对上下游产业生态内的企业,提供债权与股权的资金服务,并同时作为能力,以金融管家身份,输出到其他中国智造企业,进一步挖掘并将触手延伸到相关行业领域的纵深中。

这些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往往背后有强大的资本和资金方扶持,自身也有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及相关牌照,因此其他银行和资金方,也一定是配合他们的战略,方能更好切入。

传统金融机构,是否能顺利介入产业平台和产业互联网,而介入程度应该多深,是一个开放的命题。

另一方面,随着利率调节市场化的加速到来,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也会逐步丧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金融机构,讨论和准备从产业互联网的角度切入,实际上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能够积极拥抱变化的平安银行,过去推出的无论是从“1+N”供应链金融1.0,还是以线上主导的供应链金融2.0模式,本质都是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的信用传导金融,是获客营销与操作方式的线下向线上迁移。

而“M+1+N”的供应链金融3.0模式,实际上已经抛弃了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由银行牵头筹建供应链的电商服务平台,并协同物流、航运、第三方信息平台等合作伙伴,使产业环节的企业,通过平台系统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等经营性行为,都运行在平台上。

电商和物流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这种融合将以金融为媒介,实际上就是银行主导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而相比于更具侵略性的互联网头部,传统企业对银行机构会相对更放心,一定程度上也安心将业务迁移到银行主导搭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某银行在市场内,向企业营销SaaS企业管理产品,也是有他的经营逻辑和战略考量的。

他们也应该是明显感知到:“产业互联网有机会,供应链金融才有大发展!”


关键词:产业互联网 金融服务
我要评论
验证码:换一张校验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想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工业矿物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
主办单位:辽宁省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承办单位:辽宁吉美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专线:13332429808/微信同号
ICP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辽B2-20160100-4/辽B2-2016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