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4月2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2025年一季度信息发布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副秘书长兼市场调研部主任石洪卫,副秘书长兼产业运行部主任陈玉千,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规划发展部主任王滨,综合部(财务资产部)副主任申永亮出席发布会。
发布会上,就《世界金属导报》提出的“在钢铁纳入碳交易市场后,企业需要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以更好地应对新变化”这一问题,冯超副秘书长给出如下解答。
《世界金属导报》:生态环境近期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在钢铁正式纳入碳交易市场后,从短、中、长期来看,对钢铁企业有哪些影响,企业需要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以更好地应对新变化?
冯超副秘书长指出,2025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正式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这是自2021年电力行业首批纳入后,碳市场首次扩容。此次扩容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应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短、中、长期维度观察,其影响呈现从成本变化到技术革命,最终至产业生态重构的递进式演变,而行业适应进程则展现出政策驱动与市场响应交织的复杂图景。
对于此次扩容,钢协在前期多次参与了讨论,充分了考虑了钢铁行业的现状和钢铁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计算方法的复杂性,因此在政策设计时遵循系统思维,初期注重规则的平稳落地,中期强化市场激励约束,长期瞄准深度脱碳目标,通过碳配额从“保量分配”向”提质控量“的演进,既避免短期内对行业造成过度冲击,又为技术升级预留转型窗口期。
冯超副秘书长讲解了分阶段的具体措施。
短期来看,2024年度作为首个履约周期,采取稳健起步策略,以企业经核实的实际碳排放量为基准实施配额等量分配,暂不设置配额盈余或缺口调节机制,为行业适应碳市场规则预留缓冲期。2025-2026年过渡至碳排放强度控制阶段,配额分配与企业碳排放水平挂钩,激励幅度不超过3%。
中期来看,2027年进入机制深化期,在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建立渐进式配额收紧制度,通过可预期的年度配额递减安排形成持续减排压力,倒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同时,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提升中国钢铁企业的碳透明度,并逐步积累碳资产管理经验,减少出口时的碳关税负担,提高中国钢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成熟后,部分碳排放强度高的企业生产运行成本被推高,高碳排放企业将面临配额不足的压力,为降低履约成本,企业必将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先进节能降碳技术的应用。
长期来看,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成为钢铁业增加绿色低碳含量、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劣势产能出清的加速器,把短中期履约压力转化为长期技术革新动力,碳市场扩围和碳配额缩紧机制将倒逼钢铁行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创新”。
冯超副秘书长强调,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相应规则的实施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从数据的治理还是配额的分配,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其在行业健康发展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于企业如何应对钢铁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后带来的新变化,冯超副秘书长提了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压实减碳的责任。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碳市场的战略意义,将减碳纳入整体的企业发展规划,并设立专职碳管理机构,推动全员树立减碳意识,形成减碳责任体系。
二是精准把控数据,夯实碳管理基础。下一步将开展碳排放核查核算工作,企业一定要核准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可追溯,为碳市场交易筑牢数据根基。
三是构建管理体系,推进低碳转型。要积极引入低碳技术,持续优化生产流程,逐步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推动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是完善资产运营,实现价值提升。建立健全碳资产管理制度,科学开展碳资产评估。积极投身碳交易市场,通过合理配置配额交易资源,开发核证减排项目等方式,实现碳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价值增值。
五是紧跟政策导向,强化协同发展。企业要密切跟踪碳市场政策动态,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及时掌握政策变化趋势,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探索碳金融创新的模式,挖掘碳资产收益的潜力。同时,要注意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升企业在低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钢协也会持续开展相关工作,助力钢铁企业应对新态势。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