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2025年4月5日,美国白宫发布了22页的豁免清单,石墨被排除在对等关税之外。石墨为什么会成为被豁免的品种?中国在石墨产业有着怎么样的竞争力?
石墨有着“黑金”的美誉,作为碳的同素异形体,凭借其独特的原子排列,展现出了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诸如耐高温、润滑、可塑,以及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石墨用途极为广泛,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核心原材料。比如石墨是新能源汽车电池负极材料的关键原料,其供应链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美国清洁能源转型和科技产业的战略安全。美国已经把它列为了关键矿物清单。
然而,美国本土石墨产能有限,高纯度石墨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数据显示,美国消费的石墨中,超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且关键领域如动力电池所需的高端石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若对中国石墨加征关税,可能导致美国相关产业成本飙升甚至供应链中断。所以,美国选择推迟或豁免石墨关税,本质上是权衡利弊后的妥协,以避免冲击本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国在全球石墨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源于资源、产能、技术及产业链整合的多重优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2023年产量达261.2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5%以上。其中,人造石墨产量占比53.75%,天然石墨占比46.25%。黑龙江、四川、山东等地丰富的石墨矿藏支撑了稳定的原料供应,且中国通过政策调控逐步优化开采模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在石墨提纯、石墨烯制备等领域技术领先。例如,高温提纯技术可将石墨纯度提升至99.99%以上,满足高端制造业需求;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尽管天然石墨在动力电池领域因循环性能问题逐渐被人造石墨替代,但中国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使人造石墨的循环寿命达到5000次以上,成为全球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主流选择。
中国已形成从矿石开采、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贝特瑞、杉杉科技等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占据全球负极材料市场超60%的份额。此外,中国通过出口配额和技术转让门槛等手段,强化对全球石墨供应链的话语权。
随着全球经济向低碳化和电气化转变,石墨作为基础材料的重要性和需求量正在急剧上升。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40年,全球对石墨资源的需求量有望达到1602.3万吨,这一数字将是2021年需求水平的四倍之多,届时中国在石墨行业的主导地位将进一步加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网2024年11月15日发布的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及国家密码局联合公告2024年第51号,该公告附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在附件1中,明确列出了1C108石墨及其制品项目,并继续对三类石墨制品实施管制。此举意味着,尽管商务部、海关总署2023年第39号公告关于石墨物项临时出口管制措施的优化调整将于2024年12月1日正式失效,但天然石墨的出口管制仍将持续,维持“未经许可,不得出口”的状态。
天然鳞片石墨及其制品仍受管制
在附件1中,我们注意到天然鳞片石墨及其制品(涵盖球化石墨、膨胀石墨等)依然被明确列入管制范围。这一管制力度与2023年第39号公告《关于优化调整石墨物项临时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中的规定保持一致。回顾2023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临时出口管制措施,主要针对的石墨物项品类如下表所示:
表:石墨物项管制情况
[此处可插入石墨物项管制情况表格]
具体管制措施为未经许可,不得出口天然鳞片石墨及其制品。但需注意,遵循相关规定并经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向商务部提出申请的经营者,仍有资格获得出口许可。在2024年1月18日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何亚东明确指出,此次中国对石墨物项的出口管制并非禁止出口。
与之前的出口管制清单相比,本年度新增了特定人造细晶粒整体石墨项目,并对其性能限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然而,对于天然石墨的部分则保持不变,依然涵盖天然鳞片石墨及其制品,如球化石墨、表面处理的球化石墨以及膨胀石墨。因此,在新规实施前后,天然石墨的限制措施并未发生变化,其影响可参照2023年管制后的情形。此外,自2023年出口管制政策发布以来,天然石墨制品的出口确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鳞片与球形石墨对美出口为例,管制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显示,出口量在管制后有所下降。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