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十四五”期间,鞍山市深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抓手,在创新主体培育、核心技术攻关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交出科技创新亮眼答卷。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81家,较“十四五”初期增幅33%,总量稳居全省前三;各类科技平台增至641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92.89亿元。先后获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等国家级资质,2023年市科技局获评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为老工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十四五”期间,鞍山市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创新主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总数1449家,较“十四五”初期增加1024家,增幅达到241%;雏鹰、瞪羚新型创新主体总数222家,总量位居全省前三,较“十四五”初期增加133家,增幅达到149%,荣信汇科获批潜在独角兽企业,实现鞍山市零的突破。专精特新领域同样亮眼,省级企业153家,18家跻身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行列。
创新主体实力同步跃升。钢铁及深加工产业精深加工率从23%提至30%,超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菱镁产业高端化率达30%以上,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约10%;装备制造数控化率65%,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化工产业精细化率从38%升至56%,增幅18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15%以上,全市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9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5户,为转型注入新活力。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十四五”期间,鞍山市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建立“三个一百”科技创新需求储备库,共储备科技创新需求286项。钢铁领域,鞍钢股份海洋建筑结构用耐蚀钢全球首发并工业化生产,填补空白;新材料领域,七彩化学聚氨酯弹性体材料技术标准可替代进口;新能源领域,星空钠电示范电站建成,关键指标达国际顶尖水平。
政策扶持助力项目落地。鞍山市争取国家级项目23项、省级项目79项,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近百项,争取资金近1.5亿元。工业企业创新产品114个,“专精特新”产品(技术)81项,均居省内第三位,向上争取资金总额近1.5亿元。2024年,恒润农业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三等奖,创辽宁近年最好成绩;鞍钢集团5个项目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市举办5届市级创新创业大赛,436家企业参赛,51个项目获国家、省奖项,51个团队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科创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十四五”期间,鞍山市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平台网络,各类科技平台从510个增至641个,增幅26%,含8个国家级、165个省级研发机构。重大平台建设突破明显,鞍钢“海洋装备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省级千万元支持;辽宁华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对外科技合作平台。
千山湾系列实验室成为创新新引擎。矿业实验室已挂牌,引进邵安林院士团队核心成员柳小波教授等高层次人才,获发明专利6件,出版专著1部,22项成果与20余家企业对接,与齐大山铁矿联合建成亚洲最大智能化露天铁矿示范基地。钢铁及菱镁新材料实验室正加速建设。绿色制造领域,19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省第三。
科创成果转化硕果累累。“十四五”期间,鞍山市深化校地合作,与6家高校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北科大共建千山湾矿业实验室,与辽大共建鞍山城市研究院,与中科院沈阳分院推动多领域技术对接,成效显著。创新载体加速成果落地,海城市入选国家级创新型县(市),获省级500万元支持;鞍钢—东大中试基地建成全国首个全流程冶炼智能化中试场景;特地科技产业园转化成果70余项,孵化企业63家,正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截至目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92.89亿元,辽科大获批国家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
优质创新生态为发展护航。科技金融方面,构建“金融协同体系”,“鞍科贷”合作机构达18家,担保费降至0.5%,累计为80余家企业融资近3.6亿元,贴息400余万元;与“科融通”、中国人保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并探索贷款保险机制。
人才引育成效显著。鞍山市完善“钢都英才计划”,推行“项目+人才+团队”模式,备案“带土移植”项目66个,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33人,认定领军、杰出人才29人。卧龙电气、中唯炼焦等企业引进的团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或国产化替代,福鞍燃气轮机获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称号。
评论区